當地時間2月6日,土耳其、敘利亞遭遇百年來最嚴重的強烈地震,截至目前,余震已造成兩國數萬人遇難。中國政府在第一時間啟動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機制,派出中國救援隊參與救援,向災區運送抗震救災物資,加快落實敘利亞糧食援助項目。拯救生命不放棄、雪中送炭傳真情,中國成為此次國際援助中的重要力量,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中國道義和大國擔當。
以人為本的精神構成中國援助的底色
同舟共濟、患難與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在百廢待興的困境下對外提供援助伊始,國際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便成為中國援助的根本出發點。在七十余年的對外援助歷程中,中國全面回應不同時期的國際人道主義需求,在第一時間幫助有需要的國家應對自然災害、難民危機、疫情傳播、糧食危機等各類災難。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全球多重挑戰,中國始終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正確義利觀的指導下加強國際發展合作事業,中國優勢與中國力量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人道主義援助日漸成為中國應對全球挑戰、參與全球治理的嶄新名片。
新冠疫情暴發后,中國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人道主義援助,從提供抗疫物資、派遣醫療專家組到援助疫苗、支持多邊機制,積極回應各國抗疫需求,分享疫情防控經驗,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高疾病防控和應急響應能力,為國際抗疫合作發揮了引領作用。
在此次土耳其地震發生后,本著生命至上的人道主義精神,中國官方和民間救援力量迅速奔赴災區一線,爭分奪秒開展搜救工作。幾乎在每一個受災嚴重的省份都有中國救援人員的身影,其中除了中國政府派遣的中國救援隊和香港特區救援隊以外,現場還有十余支中國民間救援力量。隨著震后“黃金72小時”的結束,一些國家出于對安全風險的擔憂宣布撤離救援隊伍。中國的救援隊則克服一切風險挑戰,日夜奮戰搜尋幸存者,創造了一個個“生命奇跡”。中國的萬里馳援和執著堅守充分體現了胸懷天下的大國情懷和守望相助的道義追求。
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公共產品
目前,中國的救援力量已納入國際人道主義援助體系,在專業和能力上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中國現有兩支國際救援隊,是亞洲首個擁有兩支獲得聯合國認證的國際重型救援隊的國家,十余年來在莫桑比克、巴基斯坦、伊朗、尼泊爾、海地等眾多國家成功開展了緊急救援行動。中國還擁有五支世衛組織認證的國際應急醫療隊,也是新冠疫情暴發后中國政府派赴海外的抗疫醫療專家組主力。“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和“和平列車”醫療隊是近年以軍隊為主體參與人道主義援助的實踐,在菲律賓、老撾、斐濟、瓦努阿圖、巴布亞新幾內亞、加蓬等多國開展了人道主義醫療服務。中國社會組織自2015年尼泊爾地震后,參與海外救災的積極性不斷高漲,并逐步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國際化水平大幅提升,與政府救援形成有力補充。此外,在受災國的中資企業和華僑華人也自發參與賑災,積極為中國海外救災提供后勤保障支持。中國此次針對土耳其、敘利亞的緊急人道主義援助之所以快速、高效、團結,正是得益于這種多元主體參與、相互協調合作的中國特色人道主義援助模式。
為彌合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巨大融資鴻溝,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在2022年升級為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與國際組織、民間組織密切合作,更精準地針對全球挑戰提供解決方案。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計,疫情致使發展中國家每年的可持續發展融資缺口增加了56%。在西方援助增長乏力、動力不足的當下,中國加大對外援助投入,將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增資至40億美元,為全球發展融資注入了穩定劑,為多邊機構開展人道主義援助和發展合作提供了寶貴的資金支持。
與此同時,中國積極發揮制造大國優勢,為全球人道主義援助物資供應和儲備搭建平臺、提供公共產品。在全球抗疫物資生產供應中,中國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全球第二大采購中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從中國市場組織貨源支持其在全球和25個國別辦公室的抗疫用品采購。2021年7月,中國南亞國家應急物資儲備庫在成都正式啟用;7月14日,全球人道主義應急倉庫和樞紐(過渡期)在廣州揭牌,成為聯合國目前最接近采購端的倉庫。中國制造和中國速度為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開展人道主義救援和物資轉運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效助力了全球救援物資生產和經濟復蘇。
堅持人道援助與發展援助相結合
當前,全球人道主義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嚴峻的挑戰。在新冠疫情與地緣政治沖突疊加共振的背景之下,自然災害、糧食危機、難移民危機、氣候危機、恐怖主義、流行性傳染病等非傳統安全問題頻發,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層出不窮,人道挑戰已演變成長期發展挑戰,成為各國共同面臨的難題。為此,國際社會呼吁將人道主義援助與發展援助相結合,但尚未轉化為全球性的有效實踐。
不同于國際上普遍存在的兩者割裂問題,中國始終將人道主義援助與發展援助緊密結合,構成發展與安全雙輪驅動的中國援助優勢。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發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決安全問題的“總鑰匙”。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將統籌發展和安全從國家治理層面拓展到全球治理層面,為應對全球性挑戰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一直以來,中國在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時不僅側重緊急救援,同時注重災后重建,并堅持防災減災并重、治標治本兼顧,通過援建災害管理設施、提供物資、開展培訓、制定規劃等方式幫助災害高危國家開展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全面提高對災害的綜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中國始終秉持既不干涉他國內政又履行國際義務的原則,以多種援助方式在人道和發展問題上踐行大國責任。近年來,隨著地緣政治沖突的長期化,國際人道危機日益凸顯。西方國家將大量援助資金用于本國境內難民安置,有轉移援助責任之嫌。個別國家以意識形態劃線,甚至“借人道主義援助之名行人道主義干涉之實”,使國際發展合作步入“泛安全化”“軍事化”的危險邊緣。此次地震重災區——敘利亞西北部在震前就有90%的人需要人道主義援助,美國的長期制裁致使在震后大多數國家無法及時向敘利亞提供援助。在國際輿論重壓之下,美國政府2月9日宣布暫時放寬對敘利亞的制裁措施,但僅限與地震救災賑災需求相關的交易,時限180天。敘利亞外交部發表聲明稱,美國此舉只不過是一種象征性決定,旨在標榜其虛假的人道主義形象。
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愿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致力于縮小南北差距,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在當前復雜的全球形勢下,中國把握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秉持正確義利觀積極推動國際發展合作,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捍衛真正的多邊主義,必將在全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姚帥,系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發展合作研究所副研究員)